家训、家规、家风是一个家族传承下来的精神规则,优良的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等方方面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掘和宣传好家规、好家训,引导广大家庭讲道德、守法纪,建设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推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白银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家规·家训·家风故事”征集活动。
这次征集活动从2016年6月1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目前共征集到家规家训292条(篇),家风故事158篇。征集作品既有精炼简洁的家规家训、治家格言,也有生动感人的家风故事。我们从中选择一部分陆续发布,展示优秀家庭文化、弘扬传承家庭美德。
家规家训
会宁郭城驿万氏家族家规家训
(一)忠厚仁义处世,团结上进争强;敬业乐群图报国,耕读传家久长。
(二)子孙世守此谱,经年依例增修。莫要借机肆挥霍,有失族谊成仇。
(三)命字忌犯先讳,昭穆失序怎勘。谨遵族派取谱名,百世次第森严。
(四)夫妇人伦之始,闺门万化之源。婚姻自主宜谨慎,近亲严禁姻联。
(五)一切国家为上,凡事三思而行。遵纪守法佳子弟,耕读世守惟清。
(六)尊老爱幼睦宗,不得骨肉相残。皆为正公身后分,惟有和谐抱团。
(七)平居择善而友,不可赛赌行乐。祖宗罪人谁敢当,秦皇汉武几何。
(八)何为族谊所重,帮贫扶危排忧。婚丧嫁娶尤应助,成其美事顾酬。
(九)课子蒙师最要,大学深造尤关。中途辍学误子弟,列祖堂前何言?
(十)凡人立志坚定,何事焉能不为?齐家报国创建树,心诚金石可开。

家风故事
敢问家训在何处,余音袅袅萦耳边!
贠守勤
家父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读书至上,学问立身;
家父曰:礼贤下士,善人善己;修心治身,德立望孚;
家父曰: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家父曰: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老家在秦安,不知有家谱无?至今没有见着,故手头没有家训、格言、派语等,但是于无字句间却有黄钟大吕,震撼人心,穿越时空,响遏行云!
我的家庭是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亲生于民国,海原大地震、全国大饥荒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国家大事一一经历。父亲是白丁不识字。母亲是民国晚期的小学生??贾醒币蚺苈砑叶游椋ü竦陈聿椒悸聿角嗖慷樱┒茨苋缭浮D盖自惫绺玖魅?,教过书,算是一个读书人。
爷爷去世早,亲人只剩下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和他相依为命。长兄如父,小小年纪的父亲就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除了养活奶奶,父亲忠实地履行着拉扯弟妹的职责。
父亲一生总是先人后己。他先给弟弟成家,然后才给自己成家,所以,我们堂弟兄,叔叔家的老大长我三岁。之后,父亲为了便于照顾,用土地换住家的办法,把奶奶和叔叔一家从外地迁到自己身边。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叔父家困难多一些,父亲经常给予接济和照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龄尚小的远房侄子我后来的哥哥一个人从秦安沿路乞讨至会宁投奔父亲。父亲二话不说,像自家的孩子一样,收养教育,并为其娶妻安家。我清楚地记得,哥哥结婚时的洞房就是我家的上房,那可是堂屋??!父亲的隔山兄弟从青海打工回来投奔父亲,父亲也照样收留,帮其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父亲一生爱好读书、写字,文化程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完全是自学成才。在我的记忆中,当我已经是初中学生时,我感觉我的文化程度远不如父亲,还要经常向父亲请教。父亲小时候给他的重外家放羊,他和小伙伴俩同住在一个羊圈窑里。羊粪填的炕往往很热,晚上睡觉时用垫马鞍的毛毡堵上窑门即可。小伙伴白天上学,晚上给父亲教字,父亲第二天放羊时在山上温习巩固,父亲的知识就是这样得来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自己经常练习写字,还叫我也写。小时候,我经常在父亲指导下拿一块方砖放在自家上房地上蘸着红胶泥练习写字,父亲的指导很内行,像一位科班出身的教师。
父亲也爱收藏字画,我清楚地记得,我家上房的正堂墙面和两侧墙面密密挤挤地挂满了各种书法字画,这些字画后来毁于文化大革命,其中一部分被我用于包书皮,结果全部给毁掉了。父亲不但爱读书,而且还收藏了很多线装的古典书籍,因怕丢失而置于上房的椽花眼中。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等名言警句,我先是听父亲说,后来又从父亲收藏的古书中一一得到验证。
父亲很有远见。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读书和不读书对人的前途没有多大影响,他毫不犹豫地供给我们七个子女上学读书。那时,我们姊妹多,一年下来还得交上几十块、上百块口粮款才能打上生产队的几十斤粮食。因此,再要筹集我们的上学费用,就是天大的难事了!在人人都很困难的那个年代,我们至今难以想象父母亲是怎么样坚持让我们完成学业的!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进门不敬人,出门无人敬;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由于长期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和濡染,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灵魂深处,总是用浓浓的情感去工作、去交友、去处世。总是同情弱者、关心属僚、尊敬别人、礼贤下士。以至于今天,当我去敲某单位、某个人的门,听到里面说一声进的时候,从心里想说加一个请字如何?
在家里,父亲很民主,经常和我聊一些问题。譬如,在给牲口铡草时,我们俩边干活边聊天,经常聊到《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诗经》、《桃花源记》等。我也经常给他背诵我近期背会的诗文,他总是听得津津乐道。父亲常说,男上十二有脱父之力,鼓励我们自立、创业、进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乡信用社当会计。据父亲讲,有一次,一个农民拉着毛驴驮一口袋银元来交。一进门就把银元倒了一地,没有告诉数字,扭头就走了。父亲一一清点,一个不留的上缴国家。
正是父亲的廉洁奉公感染着我们一家人。虽然,我没有从父亲手中接过一枚银元、一段文字、一幅书法作品,但是,我们却接过了父亲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代代享用。
父亲晚年多和我在一起,虽然生活没怎么受穷,但是疾病缠身,痛苦难挨,儿女们束手无策。
父亲没有留下可以纪念的东西,其实怪我们缺少收集的意识。但是,对于什么是家训、什么是家风,却在我的心中印刻般存在,庄严神圣而又时时在耳边回响!
由于父亲公而忘私品德的影响,我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整天忙于学校的事,总是没有机会照顾父亲。虽然每天我都从父亲身边擦肩而去,却很少为父亲端上一碗热汤,以至于在父亲逝世九周年纪念那天,祭奠仪式一开始我便忍不住放声痛哭,任凭感情的洪流倾泻而出!
